
9月3日,安特卫普港口的集装箱堆得比去年多了一成。原因不复杂,比利时刚宣布限制以色列定居点农产品出口,结果货物换了个标签,从约旦绕进来了。港口老板皱着眉说了一句:“他们反应比我们快多了。”
这画面和两天前的政治秀形成了鲜明对比。比利时副首相普雷沃在X上高调宣布,要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,还要对以色列进行12项所谓“基于国际法框架”的限制。这番表态把比利时推上了欧洲舆论的风口。
问题是,效果几乎立刻被对方的绕路手段化解
。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,9月初以色列定居点的农产品出口到欧洲只降了7%,几乎可以忽略。这场制裁更像是一次政治姿态,而不是实质性打击。
要明白比利时为何要冒这个险,得先看他们的国内政治盘算。比利时是联邦制国家,东南的瓦隆大区今年3月就放话,如果政府不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表态,就可能丢掉席位。弗拉芒大区虽然保守,却在利益交换下点了头。6月的民调更是明确,68%的比利时人支持承认巴勒斯坦。
展开剩余77%这显然是一次以内政为先的外交冒险
。
政府是左翼执政,眼下经济没什么亮点,欧元区8月通胀又回到2.1%。普通人感受到的是物价上扬和就业焦虑,这时候打“道义牌”,既能转移视线,又能巩固选票。
放到欧盟层面看,比利时的动作更像是在抢话筒。德国二季度工业产出下降1%,法国忙着在北非搞反恐,没空管中东问题。欧盟像一盘散沙,缺个出头的“道德领袖”。普雷沃趁这个空档喊“小国也能护秩序”,背后是想撕开德法的主导地位,争一席之地。
可算盘打一半就停了,比利时没算到以色列的反制来得这么快。以前每年通过比利时港口进入欧洲的以色列货占三成,一旦制裁,供应链立即反弹。以色列首先切断了滴灌技术出口,这项技术全球领先,第六代滴头能精准控制每一滴水,长期依赖的比利时农业科技园立刻有1200个岗位悬了。
9月3日影响更大的一招来了,以色列停止供应关键医疗设备。布鲁塞尔的三家医院癌症治疗受阻,这不是外交口炮,而是直接打在民生上的痛点。
这已经不是政治代价,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冲击
。
欧盟内部立刻乱作一团。8月30日召开的外长会上,12个国家“原则支持”比利时,但15个国家坚决不同意触碰与以色列的合作协议。德国外长贝尔伯克甚至紧急召见以色列大使,批评比方“单方面搞破坏”。荷兰则警告,这会搅乱欧盟外交节奏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干脆在推特上批评比利时是在“给欧盟捅娄子”。
而在巴勒斯坦,反应也是一半冷一半热。法塔赫领导人阿巴斯在拉马拉开记者会说,这是“建国路上的一块砖”,哈马斯则直接泼凉水,称“我们需要的是水泥,不是空名头”。难民营的孩子们举着比利时国旗欢呼,旁边的建筑工人却对着停工的工地发呆,21万套重建住房有60%处于停工状态。
以色列的动作更狠。9月初已将加沙的建材进口削减40%,理由是“安全管控”。联合国近东工程处的报告写得很直接:加沙80%的人靠救济生活,买面包都得排长队。慈善机构救助儿童会说,有儿童饿到哭不出声。联合国的另一份数据更触目惊心,50万人处于饥荒状态。
这不是孤例。去年斯洛文尼亚搞过类似限制措施,结果以色列通过约旦转口,使出口量逆势增长15%。比利时这次几乎在同一条路上栽了跟头。以色列甚至能在这种情况下从容反守为攻,比利时的NGO想进入约旦河西岸送医疗物资,被直接拦在拉马拉城外。
更有讽刺意味的是,比利时公布的“不受欢迎”名单里,有两名以色列高官被禁止入境。结果《国土报》9月3日的民调显示,他们的支持率反而上涨了12%。这效果,恐怕连以色列自己都没想到。
这事的外溢效应很快显现。法国表态要跟进承认巴勒斯坦,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很快附和。沙特外交大臣在利雅得说,如果以色列继续扩张定居点,就要“重新算关系账”。内塔尼亚胡在压力下叫停了E1区3401套新房计划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早就警告,这片地一旦建起来,约旦河西岸就会被地理切断,两国方案也就彻底没路了。
美国的立场颇为微妙。公开场合批评比利时“自己乱来”,联合国投票时投反对票阻止谴责以色列定居点,私下却让以色列忍一忍。特朗普在9月1日的福克斯新闻采访中说了一句“战争让以色列流血,不是好事”,其实是担心被拖进这个烂摊子。
9月9日的联合国大会越来越近,比利时拉着法国和南非要把“承认巴勒斯坦”放进紧急议程。以色列则计划在耶路撒冷搞“主权日”军演。加沙边境的摩擦已经从一天三次涨到十二次。气氛正在一步一步被推高,唯一能肯定的是,冲在第一线承受压力的,永远是普通人。
发布于:广东省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